来源:大河报·豫视频 2023-06-12 10:20:15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“村里有了温室大棚育秧基地后,村民们觉得脸上有光,就业有出口。这也为我们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以及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抓手。“近日,信阳市罗山县莽张镇郑洼村党支部书记史训涛告诉记者。据悉,去年,郑洼村两委通过与村企合作,形成了以“村委会+家庭农场+农户”的合作发展模式,发展百亩连片温室大棚服务种植项目,进行多样化种植,年销售额突破200万元。眼下,育秧基地发展势头良好,史训涛计划追加投资入股育秧产业,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,带领全村奔向新生活。

豫南乡村插秧忙

夏初,豫南大地郁郁葱葱,连片的水田静静躺在大地的怀抱,劳作的农人成了这美好画卷里最生动的注脚。

郑洼村位于莽张镇政府东南10.5公里,属于丘陵地带,辖区5.1公里,其中耕地面积5628亩,林地面积582亩,水面面积260亩,该村以产水稻、小麦、油菜等粮食作物为主。在史训涛的带领下,记者在郑洼村育秧基地里见到,33个温室大棚在村道两旁一字排开。在其中一座大棚内,10多位附近的村民正争分夺秒地在大棚里劳作。他们戴着手套,弯腰俯身,熟练地将托盘上的秧苗轻轻卷起,然后再小心搬运到车上。车旁的师傅一边清点数量一边接听客户催促的电话。这些秧苗们经过1个月的精心培育,已出落的十分整齐、靓丽。它们很快就将被送至四方,然后移栽到邻乡到一块块水田里。记者了解到,今年大约20多万盘秧苗将从这里散播出去,供应周边15000亩水田栽种。

今年31岁的张金刚既是郑洼村的村委委员,又是郑洼温室大棚的操盘手。父亲是村里的种植大户,创办有罗山县华生家庭农场。退伍回乡后,他子承父业,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农业中。年龄相仿的史训涛当选为村里负责人后,便一直琢磨着依靠产业助推乡村振兴。“村里青壮年劳动力严重流失,土地严重撂荒,农田水利、生产路基础设施薄弱,这些都制约乡村发展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并提出了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总要求,其中产业兴旺是重点。发展集体经济是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。”史训涛表示。

去年,经过商量表决,郑洼村和罗山县华生家庭农场合作,建立大棚基地。华生家庭农场负责经营,村里投入资金参与分红。张金刚告诉记者,目前育秧基地占地55亩,建成了33个大棚。每个大棚约1000平方,每年育秧3茬,每茬育秧5000盘。培育的秧苗除了供应周边乡镇外,还远供新县、光山、息县等地。”我们这边实行订单式生产,客户提前下单,我们按需求育苗。“张金刚介绍,育秧基地不单单为周围的种植大户们提供从育苗到耕种的全套服务,也可以根据客户需求提供种子代育服务。

育秧+种菜,生产不停歇

“每年的3月至6月是基地育秧的节点。第三茬秧苗预计6月底前全部移栽出去。其余时间,我们会选中一些事宜的蔬菜品种育苗、种植,增加土地产出,也能带动周边群众就业。“史训涛介绍。记者了解到,仅育秧一项业务,往往涉及进种、播种、装运、暗化育苗、出苗、摆盘、转秧、装运等多个环节,需要不少人力。

今年54岁的史学珍在基地开工以来,便来此务工。村子里有了产业,不光让她实现了家门口就业,还让她多了些许骄傲。“从前我们种田全靠肩担手割,现在有了机械化,不光解放了人力,也提高了耕作效率。“史学珍告诉记者,村里有了产业,全村人都倍加珍惜。“不管活重不重,大家都一心一意认真负责,都想着把这个基地做大做强,让村子发展得更好。”她补充道。记者了解到,基地每年带动周边农户50余人到农场投工投劳,带动务工农户共增收20余万元。

史训涛介绍,下一步,郑洼村委将进一步追加投资入股分红,实现100亩温室大棚的项目建设,带动更多当地农户一起发展再生稻、优质水稻产业。同时扩大绿色大棚蔬菜种植,扩宽销售渠道,产销结合,让种植户放心种,大胆种,使郑洼村的优质稻、再生稻、大棚蔬菜等产业享誉豫南。

相关文章

最近更新